原标题:
昨天,2018北京国际设计周落幕。设计博览会、主宾城市、设计之旅等10个板块,覆盖京津冀的49个分会场共千余项设计活动,为来自30多个国家的万余名设计师及设计机构提供了一个大舞台,也吸引了超过800万人次的观众现场参与。另有国内外上亿人次通过网络展览、在线直播等形式参与关注。
在北京751D-PARK老炉区,几名外国小朋友正在参与设计周中的互动体验活动。本报记者 方非摄
经过9年培育,如今的设计周已从过去的综合文化活动演变为产业融通促进平台,创意设计也正助推首都疏解整治促提升工作。
白塔寺、大栅栏、法源寺、青龙胡同、朝阳门5分钟生活圈……本届设计周上,老城区集体亮出了设计服务为胡同带来的有机更新,其中既有小心翼翼绣花式的微更新,又有大刀阔斧的城市街道环境改善之举。
在法源寺西砖胡同,多个四合院院落已经开始了“镶牙式”改造。院子里各个朝向的住户,但凡愿意腾退房屋的,政府部门都会请来设计团队,将老屋改造一新并重新招商,用作社区居民可以共享的空间。大栅栏茶儿胡同12号,则请来北京林业大学师生为胡同绿色微更新设计了“月季计划”:通过种植月季再结合艺术化的攀援装置,将胡同街巷的立面变为月季花园。而在北京和哥本哈根设计师的共同努力下,青龙胡同的主街也变了样子。“从前,胡同里的公共空间92%都用来停车了。”参与此计划的丹麦筑土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喆介绍,设计师和街道联手,从“把空间还给居民”入手,将原来的街边地面停车位全部转入地下以及停车楼停车;同时在生态基础设施方面,防止胡同内的雨水倒灌现象;就连胡同里的公共厕所改造之后看起来也像家里的厕所一样,干净、温馨、有扶手,让它们看起来更像是“社区厕所”,而不是“公共厕所”。
本届设计周还特别关注设计助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。在设计周组委会和国际设计联合会联合举办的“北京设计论坛”闭门会议上,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“设计之都”称号或办有全球设计周(节)的全球22个城市代表和专家共同探讨,与会专家认为传统与再创造的密切互动,融铸了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。有继承、有发展、有创造,人们今天才能领略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。
这样的实践早已开始。在组委会联合京东文娱IP经纪平台等机构发起的“二十四节气”创意产品设计征集活动中,二十四节气卡牌、节气糕点等让人眼前一亮。其中金奖作品的设计师、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四在校生王晨晨和刘昳含认为,清明青团的大卖证明了传统节日和节气具有值得深挖的广阔空间,他们设计的“承包你一年的糕——二十四节气糕点”就是要把中式传统糕点与中国节气相结合,让四时生活更加具有文化韵味。
除了在北京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之外,本届北京国际设计周还在天津市南开区、河北省承德市、张家口市等京津冀地区设立分会场,同时扩大了开放合作范围,与珠海、苏州、青岛等城市合作,将设计周的优质资源、高端项目与当地的文化创意设计资源相整合,形成城市间设计产业的良性互动。11月底,北京国际设计周将走出北京落地苏州开始新的征程。(北京日报记者:李洋)